公元10世纪的中国大地,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局面,史称\"五代十国\"时期。自907年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轰然崩塌,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短短53年间安全配资网,中原地区如走马灯般更迭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先后有十余位皇帝在权力漩涡中沉浮。与此同时,长江以南的广袤土地上,十个割据政权如繁星般散布各地,其中北汉政权更是盘踞北方要地,使得整个中国的政治版图支离破碎。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大动荡不仅重创了中原腹地,更让远在交趾(今越南北部)的黎桓抓住时机,于939年发动起义,最终在968年正式建立前黎朝,彻底摆脱中原王朝的统治。
北宋建立后,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北方辽国的军事威胁上。对于遥远的交趾地区,这位以文治武功著称的皇帝采取了怀柔政策。当黎桓主动遣使称臣纳贡时,赵光义欣然接受了这份臣服,于986年正式册封黎桓为交趾郡王,承认其政权的独立地位。这一决定使交趾地区在法律意义上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此后,尽管元朝曾三次(1257年、1284年、1287年)大举南征试图收复交趾,但都因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和热带疾病的困扰而功败垂成,交趾与中原的联系也因此日渐疏远。
展开剩余65%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此时的交趾已改称安南,继续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宗藩关系。然而到1400年,安南陈朝权臣胡季犛发动政变,废黜幼主自立为王,建立胡朝。这位野心勃勃的篡位者不仅停止向明朝贡,更在边境频频挑衅。当时正值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关键时刻,无暇南顾。直到1405年,流亡的前陈朝王子陈天平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告御状,朱棣才派遣五千精锐明军护送其回国复位。不料胡季犛竟在边境设伏,将明军和陈天平尽数杀害,酿成震惊朝野的\"安南之变\"。
消息传至南京,震怒的朱棣立即作出强硬回应。1406年,他任命名将朱能为征夷大将军,统率沐晟、张辅等三十万大军南征。明军势如破竹,仅用半年时间就攻陷升龙(今河内),生擒胡季犛父子。1407年,明军完全控制安南全境,史称\"第一次征安南之役\"。由于陈朝王室绝嗣,朱棣顺势在安南设立交址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将这片脱离中原五百年的土地重新纳入直接统治。大明的龙旗首次在中南半岛上空猎猎飘扬。
然而好景不长,1408年主力明军北返后,前陈朝旧将简定、邓悉等人拥立陈季扩为帝,掀起大规模叛乱。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明军节节败退,统治体系几近崩溃。危急关头,朱棣于1409年再度起用张辅挂帅南征。这位威震安南的名将一抵达就扭转战局,连战连捷,将陈季扩残部围困在乂安山区。正当战事关键时刻,北方传来丘福十万大军惨败于鞑靼的噩耗,朱棣急调张辅回师,第二次征安南之战遂告一段落。
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大获全胜后,立即重启安南战事。张辅第三次率军南征,其威名令叛军闻风丧胆。1412年8月的乂安会战中,明军大破叛军象兵主力;1414年初,张辅生擒阮景异等叛将,最终在蒙册山生俘陈季扩夫妇,彻底平定叛乱。然而明王朝的统治危机并未解除。由于派驻官员横征暴敛,贪污成风,民怨日深。1418年,清化豪族黎利在蓝山起义,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浪潮。
尽管张辅在1421年第四次南征时暂时镇压了起义安全配资网,但根本矛盾未能解决。到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的1427年,持续二十年的安南战事已耗尽国力。最终在1428年,明朝不得不宣布撤军,承认黎利建立的黎朝政权。从此,这片土地永远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版图,成为独立的\"大越国\"。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经略,成为明王朝对外扩张史上最沉重的教训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