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早在俄乌战争爆发初期便明确预言:这场战争必须尽快解决安全配资网,否则将把那些经济较弱的国家拖垮。如今,英国正成为他这一预言的直接受害者。脱欧后,英国的经济状况日益疲软,但仍坚持大力支持乌克兰军事援助,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民众不满声浪不断。
那么,为什么英国会做出如此坚定的支持?它究竟援助了乌克兰什么?基辛格又是如何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预判的?
众所周知,英国在俄乌战争中,援助乌克兰的力度和速度一直处于全球前列。英国不仅是首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还率先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息,并将其用于支持乌克兰。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也是第一个批准向乌克兰出口远程导弹的国家。选择这样做,英国的一个关键动机便是要通过实际行动重振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自从2020年脱欧后,英国在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急于通过支持乌克兰,抢占欧洲事务的“C位”,力图展示自己在全球政治中的存在感。
展开剩余82%在军事援助方面,英国可谓毫不手软,尤其是在重型武器和高科技装备上投入巨大。例如,英国动用了被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息,用于购买350枚ASRAAM导弹,总价值高达7000万英镑。经过大幅改进的ASRAAM导弹可以从地面发射,并具备强大的反无人机能力。面对俄军蜂拥而来的无人机群,ASRAAM导弹能够迅速并精确地锁定目标,为乌克兰军队提供了有效的防空支援。
此外,英国还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无人机援助,一次性提供了数十万架无人机,累计援助总量突破100万架。为了帮助乌克兰发展自主的无人机生产能力,英国还签署了协议,计划在乌克兰建立无人机生产线,目标是每年生产1000万架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经过了抗干扰升级,能有效对抗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特别适合用于打击俄军的机动部队和指挥节点。
除了武器援助,英国在资金支持上也表现得十分慷慨。今年,英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达到45亿英镑,累计援助金额突破180亿英镑,居欧洲各国之首。更早在2024年,英国就与乌克兰签署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安全合作协议,承诺每年提供25亿英镑的军援。这不仅仅是为了支持乌克兰战斗,英国还积极参与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修复,帮助修复电力、供水及交通等重要设施。
然而,在大力支持乌克兰的同时,英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民生状况已经严重承压。到了2025年春季,国内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教师、护士、铁路工人纷纷走上街头,举着标语抗议政府,将大量资金援助乌克兰而忽视国内民生问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体,原本就已经拮据的生活状况更加雪上加霜。政府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公共服务缩水,卫生部甚至暂停了新建医院的计划,许多公共卫生项目也随之搁浅。
教育领域同样面临严峻困境,英格兰的中小学教师岗位大量空缺,教师薪资多年未涨,而生活成本却持续上涨,导致许多教师选择跳槽或移民。大学实验室因经费紧张而陷入困境,国际学生奖学金名额大幅削减。基础设施方面,英国的道路维修和桥梁加固计划纷纷被无限期推迟,部分高速公路因年久失修发生坍塌,交通事故频发。伦敦的地铁系统故障不断,罢工次数也创下了十年来的新高。
尽管如此,英国的一些军工巨头却从这场战争中获益颇丰。像BAE系统公司、莱昂纳多等军工企业,订单接踵而至,股价一路飙升。但这些收益大多数都流入了少数企业的口袋,普通民众却深感困扰。如今,英国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和日常开销。政府的援助政策似乎与民众的需求背道而驰,民众普遍无法理解政府将大量资金送往乌克兰的做法。
反对党则毫不留情地批评政府:一方面用纳税人的钱给乌克兰提供导弹,另一方面却让本国的老人住进破旧的养老院,要求政府立即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民生问题上。
基辛格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初,就敏锐地察觉到这场战争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将构成巨大的压力。接受采访时,基辛格表示,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消耗战,尤其是那些经济相对脆弱的国家将无法长时间维持这样的援助规模。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名英国,但他的言外之意已经十分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最终将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
基辛格进一步指出,英国目前通过军援来维持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但脱欧后的经济空心化和能源危机注定会让英国成为第一个无法支撑的国家。这番话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辛格几十年来深入研究英国地缘政治的成果。早在1979年,他就曾指出,英国一旦失去欧洲作为支点,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脱欧后的英国,GDP下滑,能源危机接踵而至,频繁更换首相,经济困境愈加严重。尽管英国通过制裁俄罗斯和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其国内的能源价格却暴涨,电价飙升,取暖费翻倍,企业破产、裁员潮不断。
相比之下,美国虽然也参与了对乌克兰的援助,但它并不承担直接的战斗压力,更多的是通过幕后支持和策动英国等国家进行冲锋陷阵。而英国这点有限的经济底子,最终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如果战争拖延下去,英国将面临资金枯竭的风险。与此相比,法国和德国虽然也提供援助,但他们更加谨慎,避免了过度投入,采取了更为平衡的应对策略。
发布于: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